下滑开启3D之旅 烽火岁月,三易校址 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有这样一所大学,辗转多地办学,宛如一座文化灯塔,照亮了黑暗的时代。从广州出发,一迁云南澂江、二迁粤北坪石,三迁粤东梅县等地,在这漫漫征途中,中大师生坚守学术理想,坚持救亡图存,赓续文明火种,和办学所在地的人民相互滋养、相辅相成,展现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独特气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值此中山大学建校 100周年之际,我们以 3D 模型重现中山大学办学旧址,让历史的记忆更加鲜活。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三维记忆,重走峥嵘岁月路,感受浓浓文化情,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初迁澄江 1938年10月,日寇进犯华南,侵略者兵临城下之际,为维持课务、坚持办学,保存华南教育之火种,国立中山大学奉教育部之命举校“自行”外迁。在身为云南澂江人的法学院主任吴信达副教授的提议下,学校决定迁往澂江(现为“澄江”)设校复课。中大人在硝烟炮火中,在敌机盘旋下,抢运图书与设备,经过水陆辗转,颠沛流离,艰难西行,终至澂江,并于1939年3月1日在澂江开学复课。 澂江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因当时县城狭小,建筑古旧,无法找到能同时容纳全校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和工作的场所,故采取分散办学的形式,因地制宜,于土坯茅舍之中因陋就简,将县城和东南郊外庙宇和祠堂稍加修缮,以作为教学、研究场所。 初至澂江,当地民众奔走效劳,庇荫有加,使中大学子在故乡沦陷后,仍得以安居研读,弦歌不辍。国立中山大学在澄江办学风雨两载,全体师生克服困难,与澂江民众共志进步,转社会一时之风气,灌输爱国、民主、科学之思想,谱写了抗战教育历史之光辉篇章。凤山苍苍,抚湖荡荡。中大与澄江情深意长,岁月流转,历久弥新。 点击图片进入石墙三维模型 点击进入普福寺(校本部) 点击进入层青阁(理学院) 点击进入文庙(文学院、研究院) 点击进入凤山小学(文学院) 点击进入极乐寺(师范学院) 点击进入玉皇阁(师范学院) 点击进入法学院旧址纪念碑 点击进入风台寺(农学院) 点击进入三教寺(医学院) 再迁坪石 1940年,由于云南瘟病流行,且日军准备进攻缅甸,云南危急。同时,经由粤北会战,日军暂时失去深入广东腹地的能力,以韶关为中心,粤北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后方,处于安全带内的坪石成为了中山大学回迁广东的新校址。正如离开澄江时,许崇清在《告别澂江民众书》中写道,“我们仍本着奋斗精神,努力完成抗战大业。”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回迁岭南,在粤北的大山小村中延续华南教育的火种。 迁至韶关后,中山大学以坪石镇为中心,各学院分散进入坪石镇周边村镇办学。战时房舍紧缺,中大师生借住进村民家中,办学所用的教室则是借用当地寺庙或祠堂,或是用树皮做屋顶,用竹片钉墙壁,自己一草一木搭建起来的。师生们日常饮食以糙米饭和时令蔬菜为主,衣服破了也需要反复缝补,课余时间中大师生还会帮助村民收割稻子、采摘野菜。 艰苦的办学环境从未动摇中大师生的治学初心,许崇清依旧提倡学术研究,聘请多位著名学者到校传道授业,中大教授们也始终坚持高质量教学,师生们的讨论声与翻书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交织出一首不屈的求知之歌。 点击下列按钮进入三维模型 定友图书馆 工学院石墩 工学院旧址 师范学院旧址 中大天文台 杜定友先生雕像 校本部旧址 工学院宗祠 三迁梅县 1944年秋,湖南衡阳沦陷,粤汉铁路全线告急,1945年1月,日军占领中山大学农学院所在地湖南章宜,战火波及到粤北韶关、乐昌等地,坪石陷于被包围之地,中山大学发布通告进行紧急疏散,师生分多路疏散到仁化、连县、粤东梅县等地。1945年3月,中山大学决定将校本部设于梅县。 中山大学迁至梅县之初,经费紧缺,人员离散,条件艰苦。学校在梅县和周边村庄寻觅可容纳师生暂时栖身之地,分散进入客家大屋或村庄公房办学居住;教授则前往当地政府暂借食粮以应一时之需。幸得粤东各县政府和乡亲的大力支持,学校才得以恢复课堂、赓续学脉,不久后又得教育部核发的5000美元用作救济费,学校经费方面有所缓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9月3日,全国庆祝抗日胜利。梅县各界在公共体育场举行庆祝大会,中大师生参加了当地举行的同盟胜利杯男女篮球公开赛,与梅县人民共同庆祝抗战的最终胜利。10月下旬,中大师生终于齐集龙川老隆,集体乘船返回广州,回到阔别七年的中大校园。 回望过去,中山大学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虽受敌机炮火之威胁,仍本奋斗之精神,焚膏继晷,孜孜不倦,以冀无负迁徙之途父老兄弟之属望。今日,我们借科技穿越时空,用3D摄影扫描与全景图拍摄,精心雕琢那段峥嵘岁月中的每一个细节,重现中大师生在动荡中坚守学术、传承文化的壮丽图景。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凝视,更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让我们携手并进,在中山大学新的百年征程中继续发扬那份坚韧与执着,让智慧与勇气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共同书写属于中大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