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迁澄江 1938年10月,日寇进犯华南,侵略者兵临城下之际,为维持课务、坚持办学,保存华南教育之火种,国立中山大学奉教育部之命举校“自行”外迁。在身为云南澂江人的法学院主任吴信达副教授的提议下,学校决定迁往澂江(现为“澄江”)设校复课。中大人在硝烟炮火中,在敌机盘旋下,抢运图书与设备,经过水陆辗转,颠沛流离,艰难西行,终至澂江,并于1939年3月1日在澂江开学复课。 澂江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因当时县城狭小,建筑古旧,无法找到能同时容纳全校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和工作的场所,故采取分散办学的形式,因地制宜,于土坯茅舍之中因陋就简,将县城和东南郊外庙宇和祠堂稍加修缮,以作为教学、研究场所。 初至澂江,当地民众奔走效劳,庇荫有加,使中大学子在故乡沦陷后,仍得以安居研读,弦歌不辍。国立中山大学在澄江办学风雨两载,全体师生克服困难,与澂江民众共志进步,转社会一时之风气,灌输爱国、民主、科学之思想,谱写了抗战教育历史之光辉篇章。凤山苍苍,抚湖荡荡。中大与澄江情深意长,岁月流转,历久弥新。 点击图片进入石墙三维模型 点击进入普福寺(校本部) 点击进入层青阁(理学院) 点击进入文庙(文学院、研究院) 点击进入凤山小学(文学院) 点击进入极乐寺(师范学院) 点击进入玉皇阁(师范学院) 点击进入法学院旧址纪念碑 点击进入风台寺(农学院) 点击进入三教寺(医学院)